在东莞推进“机器换人”的进程中,东莞制造业的人才结构开始嬗变。图为东莞一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高端人才竞聘会正在举行。(记者 郑琳东 杨泽彬/图)
东莞时间网讯 招工人数的多与少,返岗率的高与低,每年春节过后,这两项指标都被媒体视之为“东莞制造”吸引力的晴雨表,甚至是中国人口红利的“体温计”。
今年这两道“必答题”,日前得到了官方的正式回应。东莞市经信局、通信运营商通过移动电话用户、电信业务收入、互联网接入用户数等一系列翔实数据,得出了“东莞用工稳中有进”的结论。
这个结论,与来自智联招聘大数据监控指标十分吻合。近年来,东莞的劳动人口流出与流入虽基本相当,但蓝领流出到湖南、湖北等地明显较多,相对应的就是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流入,填补了需求。
“能赢得增量人口的城市,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的城市之星。”如何解读这两组统计释放的信息?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数据的背后,表达了创业者、务工者在“用脚投票”,印证了东莞城市依旧是务工者、创业者的理想热土,也说明东莞持续多年的“人口红利”正向“人才红利”转变。
举贤令下
【在劳动力总量保持不变的同时,劳动力素质结构在变化,人才平均素质提高,支撑着东莞的产业转型发展。】
身处广州、深圳之间,面对巨大的人才“虹吸效应”,年后的莞企给出怎样的政策、待遇,才能与之比肩,规避“虹吸效应”?
位处南城高盛科技园的盟大集团,借用《三国演义》的招数,今年依旧沿袭其独创的“举贤令”。就是说,先下大气力招一个人,再通过这个人举荐招来一批人才。该集团董事长李实介绍,每个季度,他们都会把有奖征集的岗位“晒”出来,根据岗位的稀缺性来设定举荐金额,“只要举荐,一旦获得重用,就会重奖举荐人。”肖鹏就因举贤有功,他一连举荐了数名工程师,因此受奖一万元。
引才之后,“拿什么留住你”就成为了新的课题。开年之初,有的打工族掂量着新年换个新平台;有的担心企业过去一年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会不会减薪裁员以谋发展?在新年开工后,东莞的朋友圈纷纷转发一条“别人家的公司”微信。这个公司指的就是盟大集团。
他们以年薪10%-30%的标准给员工设置职业发展奖金,再以每年发展奖金的50%颁发年终奖,同时设立带薪的“心情假”、“健康假”,并推行“禁止加班日”。这虽然没有过高规格的奖励,但用丰厚的福利,也颇能吸引优秀员工继续为公司服务。这一系列首创政策,使得盟大员工队伍十分稳定,今年开年后,全员返岗。
盟大的引才、用才之策,被认为代表了一个方向。丁力说,东莞地处深圳与广州之间有成本优势,但也有劣势,东莞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的人才品牌,推出特殊的政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进来。
这个春天,来到东莞的不只是人口,更有人才。“东莞的人才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据智联招聘有关人士介绍,随着产业升级,部分加工制造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莞企对蓝领的需求逐步减少,但对白领、金领的需求却不断上升。
来自智联招聘的大数据监控发现,近年来东莞的劳动人口流出与流入基本相当,但是蓝领流出到湖南、湖北等地明显较多,相对应的就是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流入,填补了需求。“在劳动力总量保持不变的同时,劳动力素质结构在变化,人才平均素质提高,支撑着东莞的产业转型发展。”据分析人士指出。
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就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丁力认为,数据的背后,表达了创业者、务工者在“用脚投票”,印证了东莞这座城市依旧是务工者、创业者的理想热土,也说明东莞持续多年的“人口红利”正向“人才红利”转变。
工人转型
【在东莞推进“机器换人”的进程中,东莞制造业的人才结构也开始嬗变,催生了一批培训机构。】
缺人,似乎成了东莞企业每年春节后的共同烦恼。然而,今年情况似乎有所不同。在东莞市三友联众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友”)生产车间,“机器人”们有条不紊地工作,近千平方米的厂房内难觅人影。
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孟君日前向本报记者做了一组成本、效益对比:“机器换人”之前,一条产品线上有60人左右,而现在一条生产线上则只有3人操作设备。之前用工3800多人,企业年销售额是3.8亿元,而刚刚过去的一年用工约3600人,却创下了12个亿的年销售业绩,产能提高了几倍。
“机器换人前,员工流动性大,生产效益有时得不到保障。”王孟君透露,“机器换人”后,他们免去了招普工的烦恼,随之而来的是技工需求增加。
万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也是东莞最早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成福与王孟君有一样的感受,企业享受到了“机器换人”的红利,在用工问题上也呈现出技术人才需求大于普工需求的特点。
在“机器人”慢慢占领工厂生产车间的过程中,东莞制造业的人才结构也开始嬗变——低技能、高危险的一线普工岗位需求降低,调试、维护和控制智能装备的技术性人才走俏,这也刺激了更多的产业工人通过转型来提升个人竞争力。
本报记者调查了解到,东莞用工需求从制造业人才到智造业人才的转变,催生了越来越多技能培训机构,尤其是“机器换人”的生产方式变革,使得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训项目在短短的一年里在东莞落地开花,越来越多的人从普工的岗位走出来,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后转身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
广东心连心人才集团在东莞东城刚刚开设了一家子行业培训学校——心连心慧众职业培训,该集团董事长谢志昂介绍,这所培训学校虽然有很多专业,但机器人相关应用专业是该校重点专业,“正是因为看到了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巨大市场和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才决定重点开设这个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该专业已向机器人应用与研发等企业培养输送了100多名人才。”
看准这块“蛋糕”的智通培训学校,也迅速与相关企业合作,开设机器人应用培训班。春节后,智通人才与东莞松庆智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一期“工业4.0机器人应用”的公开课,吸引了150多人前来听课,150人中约三成在听课之前从事普工工作。
普工转型成技工,除了通过培训机构培训外,东莞企业也提供渠道帮助内部员工晋升。
王孟君透露,三友公司每年都会按照20%的比例,给优秀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由公司出资给员工培训,通过考核的员工可以从事技工的工作,“内部晋升是最好的方法,稳定了公司的人才,也就是稳定了公司的生产效能。”
万德电子对于技工人才也同样采取了内部晋升的方法。“给员工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和资源,也是企业文化重要的元素,有很多普工看到技术岗位待遇高、环境好,也主动提升自己,开始学习技术、考职称了。”陈成福说。
一字之变
【由过去的引人,到如今的引才,虽一字之变,却预示着东莞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由过去的引人,到如今的引才,一字之变,给各大人力资源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方式变革,人力资源企业劳务派遣等传统服务项目的主要地位已被撼动,需要为企业提供的人才服务日渐突出。
2016年,随着“机器换人”、“四新经济”的推进,东莞的用人结构开始面临转折。事实上,对于东莞来讲,过去三十多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东莞制造”,充分尝到了“人口红利”的甜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造就了“东莞奇迹”。当前,面对全国“人口红利”退潮的现象,东莞当如何适应从人口到人才的转变?
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原所长郑梓桢认为,“人口红利”的式微是一种正常现象,东莞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要与未来的产业定位相联系,而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
“决定人口的去留,产业结构是第一因素。”郑梓桢表示,如果产业结构改变了,而且改变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话,那么,依附在落后的、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必然会退出。
郑梓桢指出,东莞和深圳一样,人口以年轻人为主,这也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多,没有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从人口素质结构方面看,东莞要加快外来人口的城市化,留住发展想要的人;其次是不断调整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从引进与培育中不断提升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
“宣传‘不一样的东莞’,也要宣传‘不知道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表示,要向人才宣传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莞”,通过一个个实例,把东莞开放、包容、务实、重情义的城市形象宣传出去。
显然,东莞产业的升级换代,最终依靠的还是人的“转型升级”。
张国军建议,要从人才结构改善的角度,去思考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东莞要成为“人才高地”,“不仅要吸纳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还要面向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让他们成为东莞人才队伍的中流砥柱。”他还建议,东莞很多人才政策走在前列,也要确保政策落地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