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薄著
肆虐中华大地的新冠疫情,在全国党政军民的齐心努力之下,已呈现颓势,毋庸置疑,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取得战疫的最终胜利。
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疫情之后,国家将以补短板稳增长,已成为市场的普遍共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基建将是补短板的基建,不是一哄而上的盲目基建,必须考虑投资的有效性、找准短板。
目前的问题是:基建的短板在哪里?往哪些领域增加投资才是有效的、必要的投资?政府的扶持政策将重点指向何处?
我们认为,有以下领域值得关注:
一、公共医疗卫生。
公共医疗服务不足,在平时表现为看病难和医患矛盾,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表现为医疗挤兑。
看病难的根本原因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看看我们所在的城市,哪家三甲医院不是人满为患?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每个医生要面对太多的病人,医患均面临较大压力,医患关系成了公共医疗服务不足的牺牲品。
医院里拥挤的人流,平时就有较高的交叉感染风险,遑论疫情时的医疗挤兑。据武汉前线医生的论文反映,41%的病例产生于医院的交叉感染。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越来越大,但新设三甲医院的数量却很少。一般城市的标配是:人民医院1~3家、中医医院 1家,部队医院 1~2家,原属于企业集团的医院 1~2家 –都是 80年代之前就成立了的单位。
这些医院,在前几年尚未禁止公立医院贷款搞基建的时候,普遍融资进行了扩建,但是,除了在城市的新区或高新开发区有新建的三甲医院外,很少有政府投资新设的大型医院。
这些年虽然设立了一些社区医院,但是仍然不足,而且,社区医院多是租赁用房,设施的标准性和环保安全性都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各地进行了一些分级诊疗的改革,如社区医院的报销比例高于三甲医院、住院必须由下级医院转院等,但三甲医院仍然人满为患,而且,总的来看,医患比例、千人病床数仍然太低。
疫情之下,让我们看到,平时的看病难、医患矛盾,危机时期的医疗挤兑,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也会认识到,在公共医疗方面多花一些钱、哪怕医院的规模在平时有点冗余,也是值得的。
我们预计,疫情之后,公共医疗卫生,包括三甲医院、普通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应急医院、疾控中心,以及与分级诊疗、社区医生、私人医生相关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均将发力。
实际上,虽然现在仍在疫情期间,有很多地方政府已经临时抱佛脚或未雨绸缪地开始了医院的新建和扩建工作–虽然仍然不够而且资金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有关医院建设滞后的政策原因,医院基建融资这些年遇到的障碍、未来应如何解决?我将另行撰文阐述。
二、城市农贸市场、鲜活菜肉市场。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照片大家都看过了。在我们所在的城市,谁没有几个这样的市场呢?尽管这些年旧改、城市更新轰轰烈烈,但这种市场,由于经营户的赔偿安置等利益纠葛、不能产生土地用于资金平衡等因素,导致很多地方不愿意去碰这些难题。在我们的城市中还留存着这种市场,隐含较大的卫生和安全风险。
2003年非典起于广州的农贸市场,这次地点换成了武汉,也是农贸市场。我们补短板的行动太晚了。
此次疫情,会促进政府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而疫情的发生,也有利于相关各方配合政府的行动。
还有城市中存在的花鸟鱼虫猫狗宠物市场、旧货市场,这次疫情之后,恐怕都得重新审视一下,如何合理、卫生、安全地存在。
三、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
当我们将目光投放在农贸市场、鲜活菜肉市场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些市场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是如何进行的?尤其是禽畜鱼虾的宰杀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武汉疫情传播如此之快,有医生即怀疑华南海鲜市场的污水垃圾是否进行了专门处理,会不会武汉封城,人封住了,但病毒还在通过污水垃圾传播?
城市中仍然存在的臭水沟、垃圾私下处理场所,该好好整治一下了。
在疫情之后,地方政府应重新审视城市垃圾污水处理体系,看看这些年的治理有没有留下缺口和短板,对于垃圾污水的处理,有没有做到无害化、符合环保要求?
四、旧城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
尽管各地已经执行了3个 3年棚改行动计划,但即使在一线城市,仍然存在许多城中村。比如,原来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由于城市的扩大,成为城区,超负荷居住人口,但实际建筑标准和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大都市的标准,脏乱差,污水横流,隐含火灾、卫生、环保等风险。疫情之后,这些都应该成为基建改善的目标,进行拆除重建或更新改造。
与旧城改造不同,老旧小区改造基本不拆除原有建筑,而以改建加固、完善功能为主。此次疫情,让大家看到了社区防疫的重要性,也对老旧小区改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如:老旧小区的社区医疗场所有没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场地有没有?社区的集体活动场地、配送物资场地有没有?老旧小区的公共卫生和公共服务设施必须加强。
疫情之后,老旧小区改造的进度有望加快,同时赋予新的标准和内容。
五、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自PPP之初,就被认为是一个投资重点,但实际案例并不多,且为局部实现的。 尽管大数据、智慧政务已经用于此次疫情了,但是,与理想的智慧城市的愿景差距还很大。
本次武汉应对疫情的失当,不能简单归于有关部门的无能,也要看到疫情的复杂性、突发性和城市管理手段落后之间的矛盾。
还要看到,当数千万市民从手机即时获得信息,并在情绪影响下发生群体性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城市管理还是逐级汇报、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决策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落差。
举一个小例子,假如黄冈市的医院床位和收治病人数在一个系统中,卫健委主任和市民都可以随时看到,还会有主任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吗?
这个小小的系统再跟其他系统、大数据以及市民的信息获取设备结合,会在公共资源的调配上发挥作用。包括交通流量的调节,甚至包括口罩的分配。
如果武汉的每一个市民的情况都被掌握,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精确追踪,每一个流出人口都可以被定位,那么我们这次处理起来会更有秩序。人海战术越少,交叉感染的可能就越小。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系统的开发,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开发能力;二是需求–能够提出准确的需求。而此次疫情就是极限状态下的需求场景,将为智慧城市的开发提供丰富的思考。
我们期待,此次疫情后,智慧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将出现真正的高潮,并具有应对突发情况的真正作用。
而上海市政府已经迅速行动,在2月 10日,紧急战疫的同时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
六、5G。
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数据交换、处理,5G就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
疫情期间,中国电信5G在线直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最高 4000万网民同时在线监工而直播不卡,充分体现了带宽的力量。疫情影响之下,多个行业加速了向网络的迁移步伐,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等等,都需要巨大的带宽,以及数据的云交换。尤其是远程医疗,对带宽、网速、清晰度有极高的要求, 4G肯定不如 5G。以上种种,都使得 5G势在必行。
5G当然不仅是运营商、设备商和服务商的事。 5G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有眼光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争取在当地把 5G产业链做起来,未来 3年,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领域。
七、仓储物流。
1、疫情期间在线购物大发展大增长,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而成为长期经济现象,尤其此次疫情期间,生鲜食材食品在线购物大发展,必然带来对于物流仓储条件的需求。
2、国家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物资储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然带来对于仓储物流条件的需求。
说到这里,必须多说一句,2003年非典之后,我们的紧急防疫物资储备(如:医用防护服)还这么匮乏,实在不应该。这是一个急需补上的短板。
3、从公共安全的角度考虑,仓储物流行业必须精细分类、提级升档。一些特种物资的仓储物流建设必须加快。
八、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必须承认,乡镇农村的人居环境较城市还是有差距,隐含较多的安全、环保、卫生隐患,有较大的建设空间。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中央的要求。我们建议,此项工作可与新农村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改革乃至扶贫移民搬迁等工作结合起来。
此部分涉及的政策比较多,我将另行撰文阐述。
九、交通旅游基础设施。
1、地铁。
过去我们对于地铁建设还是保守了。从实际感受看,北京上海已经有20+条地铁线,但乘坐体验很不好,上下班高峰期,往往要等好多趟才能挤上去, 车厢里摩肩接踵。过去我们认为,省会城市有 3~5条地铁就过剩了,实际上,目前已建成 3~5条地铁的省会城市,地铁很拥挤。为了避免拥挤人流造成的安全隐患,许多城市地铁内也基本没有开发商业利用。
从实际需求来看,我们认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应该有30+条地铁(含规交),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等中心城市需要 20+条地铁,除拉萨、西宁、银川、呼和浩特等人口较少的省会城市之外,其他省会城市需要 10+地铁线。苏州、宁波等非省会二线城市也需要 10+地铁。
以此标准衡量,我们在地铁轨交方面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当然也不会一哄而上,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债务平滑等因素逐步进行。
2、机场。
虽然我们的国土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人口是美国的5倍,但我国的机场数量却较美国少很多。有一种统计是美国有 2万个机场,中国只有 200个 –虽然美国那个数据是把私人机场都算在内了,但也能看出差距之大。
本次疫情,“散装江苏”驰援湖北, 13个地市医疗队从各自城市机场起飞直奔湖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飞机具有快捷、直达、点对点、不受道路条件影响等优势,在紧急情况下优势尤为突出。另考虑空域放开后私人飞机市场的需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机场建设作为补短板投资的领域。
3、旅游。
在旅游业一夜归零的当下,说旅游基建补短板,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不过,此次疫情,全国人民几乎要禁足一个月,其实已经集聚了大量补偿性旅游需求。目前,旅游消费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为促进行业恢复,不排除各地政府会向居民发放限时消费券、住房券、旅游券,以及景点免门票等政策,预计在下半年、最迟于明年二季度会迎来一个旅游高峰,这在非典之后已经得到验证(非典后旅游业爆发式增长)地方政府可提前做好准备,查遗补缺,以免新的旅游高峰来临时应接不暇,出现问题,错失机会。
十、自然灾害防治工程。
这里的自然灾害是指地震、森林火灾、风灾、海啸、洪灾、旱灾、蝗灾等。疫情之后,我们不能把眼光只盯在疾病灾害上,也要关注自然灾害的风险,审视防灾抗灾方面的短板,未雨绸缪。
提高自然灾害防灾能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绝对是值得的有效投资。
2018年 10月 10日的最高层会议曾指出:要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建设若干重点工程。要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堤,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建设若干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提高我国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
2018年 10月 10日,那是一次财经会议。那次会议的第 2天,国办发〔 2018〕 101号《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出台。
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是值得进行的有效投资,也一直在做。什么时候加快发力,就要看时机了。
疫情之后,如果宏观经济不好,你不必担心没有投资的地方。需要补短板的地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