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腾讯新闻与金十数据联合发布,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长期以来,由于有美国强劲的经济实力支撑,美债在全球金融市场上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既是美国金融市场中“压舱石”式的资产,同时也是投资者的“避险天堂”。然而,近2年来,随着美国“印钞机”重启,美债已经开始跌下神坛。
周二(5月18日),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美债的前3大海外买家——日本、中国和英国都抛售了美债;而在前8大海外买家中,也有7个买家选择抛售美债。
不过,在抛售美债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之际,美债规模却还在上涨。由此可见,哪怕全球都在抛售美债,也无法让美国关上“水龙头”。因为有美元霸权的撑腰,美联储还可以继续“接盘”美债,同时将危机转嫁到全球。
那么,具体来看,美联储持续“接盘”美债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美国借助美元霸权向全球转嫁危机之际,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呢?
跌下神坛:美债不再是“香饽饽”?
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已经露出端倪。在这种情况下,当年10月份美联储就开始了购债行动。虽然没有宣布开启新一轮QE(量化宽松)政策,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新一轮QE的开始。
然而,当时人们并没有料到,这次的QE竟然会演变成“无限印钞”。
2020年3月份,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美国股市在短短10天内竟然出现4次熔断,有段子是这么说的:“巴菲特说一辈子就看见五次熔断,我10天就实现了四次……”
当然,对于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来说,这一点都不好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联储3天内放出了3个大招,其中就包括“无限量化宽松”,说白了就是“无限印钞”;同时,美国政府也宣布将进行“直升机撒钱”。
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的效果非常明显。
尽管2020年第二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滑了32.9%,但是同年5月12日,纳指就已经收复失地,6月12日更是成功突破10000点大关,自此纳指在创历史新高的路上越走越远;8月21日标普500指数也涨至3397.16点,与当年低点2237.4点相比涨近52%,创下当年新高。
当然,“放水”在带来股市繁荣的同时,也令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2020年10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财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美国财政赤字达到3.13万亿美元,是上一财年的3倍多,创下纪录新高。
今年4月13日的数据显示,由于目前美国还未关上“水龙头”,美国2021财年上半年(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的财政赤字又上升至1.7万亿美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已经从2019年末的4.2万亿美元飙升76%至7.4万亿美元。
(来源:Zerohedge)
那么,这和美债又有什么关系呢?
要知道,美国政府主要有2大资金来源:税收和发债。而在国内经济陷入负增长、需要依靠大放水来提振经济的情况下,税收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发行美债成为美国财政部刺激计划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也可以证实这一点。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国债总量增加了4.55万亿美元,约为上一年的3倍。而从2020年3月到现在,美国政府累计放水约5万亿美元,两者金额相差不大。
数据还显示,2020年美联储增持了2.37万亿美元的美债,这就意味着,在美国去年新增的债务中,近50%是被美联储“接盘”了。这样一来,就不难解释过去1年美联储资产规模扩大3.2万亿美元的情况了。
不过,美联储通过印钞购买美债,给美国政府源源不断地“输血”的做法,固然缓解了美国经济衰退、美股暴跌等问题;然而,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美国凭空创造了大量美元,势必将令美元资产缩水。
因此,在美国持续放水的背景下,抛售美债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首选。周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日本、中国和英国分别抛售了177亿美元、38亿美元和163亿美元。除了卢森堡小幅增持7亿美元的美债之外,前8大买家中的其他7国都选择抛售。加上中日英3国,这7大买家共计抛售了505亿美元(约合3245亿元人民币)。
单看这些数据,似乎各国抛售的力度并没有多大。然而,从海外买家持有美债占比来看,则是不同的光景了。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份,海外官方买家持有的美债总规模为7.0284万亿美元,占美债总规模比重不到25%,与2009年高达42%的占比相比大幅下降。
由此可见,在2008年和2020年美国接连2轮“印钞还债”行动下,美元信用正持续受到质疑,美债作为“避险资产”的属性也不断受到削弱。如果美国继续将美债货币化,那么美债的“黄金时代”必将终结,跌下神坛也将成为早晚的事。
危如累卵:将美债货币化有何后果?
为什么各国不愿意看到美联储“接盘”美债呢?换句话说,美联储接盘美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总的来看,美联储将美债货币化,至少有以下三大负面影响。
其一,美元信用受损。
曾几何时,美债也是全球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美债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其背后有美国强劲的经济实力支撑,让人们深信美债不可能违约的说法。哪怕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债的魅力依然不减。
从数据上看,虽然2008年11月美联储就启动了首轮QE,但是全球仍在增持美债。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海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债规模为3.7万亿美元,而到2014年,海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债规模已经突破6万亿美元,2020年达到7.07万亿美元,10年时间增加了近一倍。
问题是,同样开启了QE政策,为什么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外国投资者非但没有减持美债,反而加大持有规模;而在2020年疫情暴发之后,全球抛弃美债的呼声却越来越高呢?
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从美债规模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来看,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和吸引力明显更强,因此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债仍受到外国投资者的欢迎。
数据显示,2008年美债总额仅约10万亿美元,同年美国虽然爆发金融危机,但是GDP总量仍达到14.7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当时美债总额仅占其GDP总量的不到70%,远低于90%这个公认的发达国家债务占比警戒线。
同时,美联储虽然进行了3轮QE,但是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仅从2008年11月的2.106万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10月的4.486万亿美元。换言之,在这6年里,美联储虽然也在印钞,但是规模控制在2万亿美元左右,与2020年相比可谓十分克制。
简而言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债的“护城河”依然很深,因此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然而,过去这些年来,美国一直滥用美元霸权,对俄罗斯、伊朗等国,动辄进行“惩罚”,早已不少国家感到不满。
其中,俄罗斯就曾饱尝美元霸权之苦,因此在国际社会中发起“去美元化”行动,希望能借此动摇美元霸权。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非但不收敛,在疫情暴发后还直接宣布“无限QE”这种将危机转移给其他国家的做法,更是激起了各国的不满。
相比于此前6年增加2万亿美元,过去一年中美联储就已印钞3.2万亿美元,吃相未免有点难看。另外,相比于2008年仅10万亿美元的美债规模,如今美债规模已经飙升到28万亿美元,占其GDP的比重约134%,早已高于90%的警戒线,这更加令人们担忧美债违约风险。
从长期来看,美国凭借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大量印钞,往美元中“注水”的做法,固然可以赚取铸币税,但是同时也必将稀释美元的内在价值和信用,久而久之也将危及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其二,全球通胀上升。
可能很多人都有个这样一个疑问:既然钱可以印,那国家多印点钱分给民众,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不好吗?津巴布韦政府估计也这样想过,并且还实践了,结果非但没能让大家“富起来”,反而还让本国陷入恶性通胀之中。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津巴布韦印钞并未能创造资本,只是以钱为工具,将资本从一些人的手里转移到另一些人手里罢了。也就是说,在社会资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流通的钱越多,钱就越不值钱,如果无限印钞,形成恶性通胀也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对于全球绝大部分经济体来说,无限印钞都是一个大忌,不幸的是,美国是个例外。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所以在美国大量印钞之后,这些美元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球各地,从而将通胀分摊给各国,让美国免受恶性通胀的侵袭,这也正是美国转移危机的一个表现。
在美国2020年宣布无限印钞之后,如今全球都已迎来大通胀。外媒近期报道指出,铜、铁矿石、钢铁、玉米、咖啡、大豆、小麦、木材、半导体、塑料和纸板包装……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只要你说得出来的东西,全球都短缺,价格也都在暴涨。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白了还是因为,全球各大企业都预期通胀将继续高涨,因此正抢在物价进一步上涨之前囤积原材料,从而导致全球供应链异常,引发物资价格上涨。
始作俑者美国自然也无法幸免。凤凰资本研究(Phoenix Capital Research)近期发布的报告,都在关注“通胀风暴”的问题。其首席市场策略师格雷厄姆(Graham Summers)在一篇报告中指出,美国的CPI同比已经飙升至4.2%,核心CPI同比增长3%。
这听起来似乎并不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3%已经是自1982年以来美国最高的核心CPI了。要知道,对于美联储来说,核心通胀率一旦超过2%,一般就需要加息来抑制其进一步上涨。而在1982年出现高通胀之际,当时的美联储为了控制住通胀,一度将利率提高到19%。
(来源:Investors’ corner)
格雷厄姆表示,如今的情况之所以让人感到担忧,是因为目前美联储非但将利率降至0,而且每个月还在增印1250亿新的美元;更糟糕的是,美联储和美国政府都否认存在通胀问题。格雷厄姆表示,美国这种态度,势必将导致通胀越来越猖獗。
沃顿商学院教授杰里米 西格尔近期也表示,随着美国货币供应激增,未来2-3年美国的通胀率可能会飙升至20%。而美联储不收紧货币政策,反而还在进一步印钞,在令美国通胀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同时,全球通胀的情况势必也很难好转。
其三,各国持有的美债缩水。
除了以上2个原因之外,美联储将债务货币化对各国来说最直观的负面影响莫过于持有的美债缩水了。因为美联储源源不断地印钞之后,美元的价值已经一贬再贬了。
分析指出,如果用黄金来衡量美元的价值,那么自1920年以来美元的贬值幅度已经达到100倍。换句话说,1920年每100美元就能购买近5盎司黄金,而到2020年只能购买0.05盎司黄金。
(来源:Seeking Alpha)
在100年间贬值100倍,也就是说平均1年就贬值1倍,币值缩水的同时,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份额也在持续下降。数据显示,1999年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份额高达71.2%,而到2020年三季度已经降至60.5%,第四季度更是跌破60%,仅为59.02%,创下25年新低。
那么,自2020年美国新一轮印钞以来,美元又贬值了多少呢?从美元指数来看,去年3月份美元指数一度攀升到近103,随后一路下跌,截至本周二,美元指数已经跌破90,收于89.78,下跌近13%。
虽然没有出现像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奇预测的35%的崩跌,但是这一贬值幅度也已经非常大了。分析人士表示,对于中国来说,如果美元贬值35%,那么中国持有的美债将缩水5%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呢?截至今年3月份,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约为1.1万亿美元,如果缩水5%,就将损失550亿美元(约合3540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我国天津市一个季度的GDP总量。而如果中国此时离场的话,损失将会更大。
总的来看,美国大规模印钞,无论是对其国内还是全球其他国家来说,显然都不是一件好事。不过,美国目前无视通胀的态度似乎表明,该国认为放手一搏对其更有利。毕竟真的能促进经济最好,如果失败了,大不了全球其他国家跟着倒霉。
“以毒攻毒”:中国有哪些应对措施?
那么,面对美国仍不愿拧紧“水龙头”,试图通过印钞在全球收割“铸币税”和“通胀税”的情况,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呢?
其一,在全球“买买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出现高通胀的时候,持有现金是最吃亏的,此时最好就是借钱购买实物资产。而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虽然不需要借债,但是跟美国一样,在全球“买买买”,将现金换成各种实物资产还是可以办到的。
事实上,中国确实已经开始迈出这一步了。4月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铁矿砂进口量增加8%、原油增加9.5%、天然气增加19.6%、大豆增加19%、玉米增加437.8%、小麦增加131.2%……
另外,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一季度中国芯片进口量也大幅增加。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采购外国集成电路产品增长了33.6%,二极管和半导体的采购量更是暴涨52.1%。
总而言之,跟美国一样,通过“买买买”的方式,赶在美元进一步贬值之前将钱花出去,无疑是“以魔法打败魔法”的举措之一。
其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可能是最有效应对美国收取“铸币税”的方式了。目前,除了抛售美债之外,中国央行还在加速研究和推广央行数字货币,同时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结算时,也更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
数据显示,2019年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合计达到24087.1亿元,同比增长了34.7%。截至2019年底,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柬埔寨和菲律宾等6国都已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中。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未来美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也有望减少,从而降低美国印钞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三,寻找新投资。事实上,中日等国之所以持有大量美债,是因为中日都是全球主要的出口大国,这决定了在全球贸易中,中日2国能够赚到大量的外汇。如果不对这些外汇进行管理,那么这些外汇只能放着贬值,这显然是不实际的。
然而,全球能容得下中日这么大体量的外汇储备的投资市场并不多,美债则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因此,要想减少对美债的投资需求,中国就需要寻找新的投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带一路”很可能正取代美债,成为中国投资的新重心。
文 | 陆烁宜 题 |徐晓冰 图 | 卢文祥 审 | 陆烁宜
Views: 196